牧言:黄金三小時(許淑芬牧師)

July 7, 2025 Enoch Office 0

五月底,家母參加完孫兒的婚宴,下午三點回到家。稍作休息後,在房門外探頭望母親,發現她坐在床上,頭埋膝間。扶她躺下時,她舌頭外伸無法縮回,我立刻警覺可能是中風。 我趕緊與丈夫和兒子商量送醫,小女是護士,致電問她意見,她建議直接推輪椅去醫院更快。商議間,母親自行走出房間,坐沙發上指手畫腳,只能發出「ed ed」聲,表示要吃晚餐卻說不出話。當我表示要看醫生,她直搖頭拒絕,惟有哄她說外出吃飯,順利用輪椅將她送抵醫院,並安慰她說見醫生後便晚膳。 急診室裡,醫護不斷詢問母親發病時間,並頻看時鐘。醫生很快確診為中風,給我們三個方案。我們都是「門外漢」,但見醫生強調必須把握「黃金三小時」:若在三小時內注射「血溶性針」,療效最佳。我們毫不猶豫接受了醫生第一個建議。 注射藥物後,母親轉入心臟加護病房觀察24小時並接受電腦斷層掃描。最終,家母一周後轉往療養院,經歷共39天住院平安返家。這一切滿有恩典:若非我們在場及時發現,或錯過黃金三小時,後果難料。衷心感謝神的拯救與弟兄姊妹的代禱!願神祝福大家。

牧言:《培育宣教心》(何敏兒傳道)

June 30, 2025 Enoch Office 0

多謝一位神學院老師送給筆者,由甄鳳玲博士所寫的研究論文「回歸宣教士的心路」,書中提及回歸的宣教士經歷迷茫、逆文化衝擊、掙扎、新開始及轉化的過渡與轉化循環,提醒筆者繼續推動關懷宣教士。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宣教士在工場上面對孤單、疾病、子女教育、經濟需要、文化差異、工場團隊等等的問題呢?你又有否想過給他們任何形式上的支援呢?我們可以以禱告和金錢奉獻支持海外或回歸的宣教士。又或者,親身到工場體會宣教士所面對的需要,那麼禱告就更實在。 短宣是孕育宣教心的理想場景,筆者也是在第一次的泰北短宣中收到神的呼召。短宣的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支援工場的需要,如舉行佈道會、培靈會等;也有異象分享的短宣;亦有關懷宣教士的短宣等。透過探訪不同地域的宣教士、認識不同文化的特色,擴闊宣教的視野,目的只為一個,就是讓我們看到神在這世代的心意,找到自己的宣教角色。總是很奇妙,眼見不少肢體,在短宣過程中經歷神同在並看到神國的需要,回港後無論任何環境都會更熱心事奉,甚或希望增長神學知識而修讀神學。 有一次聚會中,問諾teen最難忘的事,曾參加韓國訪宣的諾teen成員都提及訪宣是難忘的,現在他們分本地及海外宣教祈禱組,逢第二周的周會中帶領我們同心為有關宣教的事項禱告。深信神繼續培育以諾家每一位都有一顆宣教心,成為宣教菁英。

牧言:REST(許淑芬牧師)

June 16, 2025 Enoch Office 0

上周六(6月14日)早上,十三位董事同工在退修會中聚在一起,享受同行的屬靈時光。平常的四小時,像被壓縮了匆匆掠過;這幾小時,敬拜、默想、分享、愛筵,仿佛被釋放般,每分每秒都過得豐富充盈。 以賽亞先知曾勸勉以色列人,「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以賽亞書 30章15節) 當年的以色列民執意倚靠己力,反陷入更深的混亂與惶恐;今日的我們,是否也常在忙碌中迷失呢? 休息,本來是最簡單的行動,並非消極的靜止,乃主動的來到主前:在靜默中專注神同在,在等候中聆聽祂的心意。筆者在這次退修中最深刻的領受,是主溫柔卻有力的提醒:「我不需要你為我作什麼,但我喜悅與你同工。」這實在是最令人安心的應許。 但願這次退修會成為我們慣常的開端,嘗過安靜中的甘甜,經歷靜默中的更新,能在這喧囂的世代,於忙碌中不忙亂,在嘈雜中辨識主聲,隨時支取與主同行的力量!

牧言:《關顧陷阱》(馬耀文傳道)

June 7, 2025 Enoch Office 0

耀文在一次崇拜後的小組中,聽到一位弟兄分享他將要成為教會中的執事,但他實在不清楚到底要做什麼,有點不知所措,耀文當下回應他,從聖經中認識到執事的職能,是從使徒行傳6章開始,但管理飯食只是外顯的問題,實際問題的核心是忽略了人的照顧。因此耀文鼓勵他,若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候,先去做探訪,去做關顧的工作,當耀文認為這個回應既貼合聖經又能鼓勵時,上帝當下郤讓耀文心裡有一份扎心,而為何會有扎心郤讓耀文莫名其妙。 那夜靜下心來禱告,一個思緒湧現出一個念頭,原來自己跌入了「處理問題」的關顧陷阱中。那天弟兄的眼神,卻像一面鏡子,照見自己對「關顧」的盲點,我不是在關心「人」,而是在對付「問題」;不是在陪伴「靈魂」,而是在完成「任務」。使徒行傳6章的執事確實在承擔實際事務,但聖經強調他們「滿有聖靈和智慧」。這說明關顧的根基從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被聖靈更新的生命」。好像耶穌於馬可福音10章醫治瞎子時,沒有直接賜下視力,而是先問「你要我為你做什麼?」祂在意的不是「醫治行為」本身,而是「人與祂的關係」。耀文驚覺自己的回應總是急於「解決」,卻忽略了關顧的第一步是「聽心」:聆聽對方內心的擔憂、疑惑,及聆聽聖靈每次在其中的微小聲音的提醒。當我們用「問題解決思維」代替「靈魂對話」,關顧就成了機械化的「事工」,失去了原有的溫度。 感謝上帝透過這份扎心,賜下美好的領悟:讓耀文明白到關顧陷阱是「用幫助掩蓋真正的愛」。當然,耀文在此並非否定實際幫助的需要,而是強調「關係需優先於事工」。當我們放下「解決者」的角色,以「同路人」的身份與別人一起禱告,聖靈的工作才真正開始。耀文終於明白,那天對弟兄的建議之所以覺得扎心,正是因為缺少了「與他一同面對迷茫」的謙卑。關顧不是「指導者」的居高臨下,而是「為有需要的人的彼此扶持同行」。當我們把關顧等同於「處理問題」,這已經遠離了基督的心意。 願我們以諾家每一份弟兄姊妹,都在互相關顧的過程中放下為對方「解決問題」的執著,單單帶著「一顆傾聽的心」和「對神的依賴」,學會在關顧中明白自己的有限,讓上帝的恩典彌補我們的不足。因為真正的關顧,從不是「我幫你解決問題」,而是「我們一起仰賴那位能解決問題的主」 願我們一起在這份謙卑的同在路上《與上帝同工,與別人同行》。

牧言: 小小夢想家(許淑芬牧師)

June 2, 2025 Enoch Office 0

每過孩子都是上帝的精心傑作,祂在他們生命中放下獨特的夢想與恩賜。 今年,以諾家第五屆兒童聖經學校,以「小小夢想家」為主題,透過生動的活動,讓孩子扮演小小建築師,認識那位創天造地的永生神,看見祂所創造的美善與和諧。盼望孩子認識上帝賜予自己的才華,並立志跟從耶穌,在祂的愛中,建立良善品格、和諧的關係,一生成為見證上帝榮耀的傑作。 自2021年起,以諾家每年夏天舉辦暑期兒童聖經學校,透過聖經故事、詩歌和互動遊戲,幫助孩子真實認識耶穌,生命經歷改變。導師們見證許多孩子從害羞變得勇敢,從自我中心學會分享,甚至其生命影響家人認識信仰。 今年的暑期聖經學校,誠邀眾家長參與上帝在孩子生命中見證的過程,陪伴孩子在信仰中成長,成為合神心意的「小小夢想家」!願我們的孩子猶如聖經所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 註:報名請用海報二維碼或致電本團。

牧言:《圍棋上的屬靈課》(馬耀文傳道)

May 26, 2025 Enoch Office 0

臨近學期末,耀文多了一些可以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以往總是忙於學習與事奉,或多或少錯過了一些親子時光,所以感恩可以有靜下心來,與孩子有下幾盤圍棋的時間。由於耀文沒有經過正式的學習,所得的圍棋技巧僅僅透過與孩子對局而得,所以我們博奕總有勝有負,原以為只是休閒娛樂,沒想到幾局下來,竟從黑白棋子中照見了自己的屬靈生命。

牧言:恐怖追求(許淑芬牧師)

May 19, 2025 Enoch Office 0

最近,有同事轉介被兒女行為受盡困擾的同事,他們的孩子為了滿足個人喜好,四處求神拜佛,瘋狂追求在世人眼中近乎邪門的倚靠,此類在網路世界大行其道,任人選擇。 我們國家在本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掏」貨的平台,任何想象得到的物品——甚至超乎想像的——皆可輕易購得。平台上竟有人售賣「意外往生者的天靈蓋」,還附上真人頭髮、頭皮、棺材釘……聽來已毛骨悚然,卻被鼓吹為「最靈驗」的產品! 自人類墮落犯罪後,其索求總離不開三類:「名」(被重視、被抬舉)、「利」(金錢、財富)、「色」(愛情、情慾);正如警隊專責打擊的「黃、賭、毒、詐」等罪行,也因為人性慾望滋生;同樣世人的「巿場」,應運生出各式偶像,昔日駭人的「打小人」、「養鬼仔」,今日更激烈去滿足崇尚自由的人,隨心膜拜,他們所追求的不是真神,而是以自我為神,滿足私慾! 若抽絲剝繭,深究人真正的需求,與始祖當年所追求的如出一轍;其深層的偶像,不外乎四類——「權力/地位」、「掌控/控制」、「安舒/穩定」、「肯定/認可」。那位少年人的父母若能明白,子女在成長過程中渴求的或許是「被肯定」、「受認同」、「具吸引力」、「人見人愛」….這些表象背後,實為內心對「不被需要」的恐懼,對失去關注的擔憂,暴露靈魂深處的脆弱與對關愛的渴求。 他們該從何處得著真正的愛與肯定?若向外追逐,企圖以眾人拜倒其「石榴裙下」的姿態,收割愛情與朋輩的羨慕目光,結果往往事與願違,越追求,越感空虛,墮入邪門,陷入「迷失與沉溺」的惡性循環。此時,父母的關愛更凝重要,讓孩子從父母的愛中領悟,愛的滿足非靠外求,乃源於被欣賞、被肯定、被關愛的體驗,以此提升孩子心靈的「免疫力」,建立自重與自尊。基督徒更大的「優惠」,乃倚靠耶穌的安慰與扶持,陪伴子女度過青春期最狂風的歲月。 願上帝憐憫眾人,賜下恩光,使我們對生命之愛的關切,助人掙脫走出被偶像的愚弄,走出黑暗,活在光中!

《挪亞的反應與我的反省》(馬耀文傳道)

May 12, 2025 Enoch Office 0

每年去到這段日子,都是以諾家挪亞工作坊的日子。感恩耀文能夠在今年的工作坊短講環節中分享挪亞的生命質素給一眾有志的同事作參考。而在預備的過程中,耀文也有一些反省,耀文希望在此彼此互勉。 當上帝向挪亞下達建造方舟的指令時,這個超越常理的計劃其實在當時世人眼中無疑是癡人說夢,因為建造一艘前所未有的巨大方舟,只為應對未曾見過的洪水災難,這和當時世俗的理性認知背道而馳。但是,在這個超常理的命令面前,諾亞卻以「挪亞就這樣行。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樣行了。」挪亞以絕對順服作為回應。 反觀今天我們的信仰生活,上帝的指引和教導同樣常常以各種方式出現。有時是聖經中一段經文在內心作了迴響,有時是聖靈在禱告中給予的感動,又有時是上帝過身邊弟兄姊妹作出提醒。但我們是否能如挪亞般毫無保留地順服?當我們在生活中,上帝呼召我們要向身邊未信的人傳福音時,我們是否會因尷尬和被拒絕的恐懼而退縮?當我們在職場中,面對違背信仰原則的利益誘惑時,我們是否會因顧慮同事之間的關係、晉升等自身利益,而放棄堅守真理?耶穌曾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我們在面對上帝的呼召時,是否真正做到了捨己,還是將自我與擔憂放置於上帝的旨意之上? 其實信仰的掙扎常常來自於我們的內心。在等待上帝應許實現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問「上帝的應許真的會實現嗎?我這樣的堅持真的值得嗎?」 就像諾亞在方舟建造的過程中,耀文代入挪亞處境時想他也有過身心俱疲的時刻,但他仍然選擇相信上帝的話語。在我們的生活中,當禱告許久卻未得到回應,當為信仰付出諸多努力卻未見明顯成效時,我們是否還能堅守「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的信念,在漫長的等待中始終懷著盼望,仰望上帝? 耀文深願以諾家的每一位,也有挪亞那份生命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