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閱讀基督教一份刊物,其中分享港人往英國的移民潮下,對教會造成的衝突與分裂。能夠想像當中的「舊人」與「新人」因背景與文化的不同,帶來人與人之間在不同與不和下所受的衝擊,而這些衝突,必然產生許多負面情緒;加上各人以「基督徒」立場,在有意無意下互相指責,不斷查究「對與錯」,令問題更形複雜,難以疏理。
從聖經看,至少記載有兩件「分道揚鑣」(「鑣」指控制馬去向的鞍具)的歷史,第一件在舊約,當亞伯拉罕與羅得所牧養的牛羊多起來,他們的僕人每天為大事小事爭執,亞伯拉罕有見若不分開,彼此難以共存,便與羅得和平「分手」,先讓羅得揀選,若羅得向左,他便向右,相反亦然;怎料羅得左右都要,亞伯拉罕寧願「蝕底」,放下平原,往山上跑。另一件事,記載於新約,保羅與巴拿巴第二次開展宣教旅程之際,為了一名同工馬可,保羅認為因他第一次旅程無故離開而不願帶他同去,巴拿巴卻認為這小子可造之才,堅決要帶他前行,結果兩人和平「分手」,一個向北上,一個往西行。
從歷史角度看,每個人都要負責自己的決定,羅得因為貪愛世界,結果一貧如洗,兩手空空逃命;亞伯拉罕甘心順服神,數百年後得著上帝的應許;新約的保羅與巴拿巴,因他們決意傳揚福音,從歷史足跡,他們仍是同工,只是彼此按神心意,被主使用。
我們寄居於世界,受著不同的世界觀、人觀等價值信念影響,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專家」,都有自己的見地;眾「專家」站在一起,的確多采多姿卻可能在五花八門中迷失,各人若釐清自己方向,合與分、聚與散,並不需要用道德批判,如耶穌所經歷,面對敵對者的「辱罵卻不還口,受害卻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參彼得前書2章23章);人與人之間相處,更要以此為原則,聚散有時,最重要的保持對上帝的忠誠,一切為主而作,「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寛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以弗所書4章2至3節)便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