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耀文在一次崇拜後的小組中,聽到一位弟兄分享他將要成為教會中的執事,但他實在不清楚到底要做什麼,有點不知所措,耀文當下回應他,從聖經中認識到執事的職能,是從使徒行傳6章開始,但管理飯食只是外顯的問題,實際問題的核心是忽略了人的照顧。因此耀文鼓勵他,若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候,先去做探訪,去做關顧的工作,當耀文認為這個回應既貼合聖經又能鼓勵時,上帝當下郤讓耀文心裡有一份扎心,而為何會有扎心郤讓耀文莫名其妙。
那夜靜下心來禱告,一個思緒湧現出一個念頭,原來自己跌入了「處理問題」的關顧陷阱中。那天弟兄的眼神,卻像一面鏡子,照見自己對「關顧」的盲點,我不是在關心「人」,而是在對付「問題」;不是在陪伴「靈魂」,而是在完成「任務」。使徒行傳6章的執事確實在承擔實際事務,但聖經強調他們「滿有聖靈和智慧」。這說明關顧的根基從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被聖靈更新的生命」。好像耶穌於馬可福音10章醫治瞎子時,沒有直接賜下視力,而是先問「你要我為你做什麼?」祂在意的不是「醫治行為」本身,而是「人與祂的關係」。耀文驚覺自己的回應總是急於「解決」,卻忽略了關顧的第一步是「聽心」:聆聽對方內心的擔憂、疑惑,及聆聽聖靈每次在其中的微小聲音的提醒。當我們用「問題解決思維」代替「靈魂對話」,關顧就成了機械化的「事工」,失去了原有的溫度。
感謝上帝透過這份扎心,賜下美好的領悟:讓耀文明白到關顧陷阱是「用幫助掩蓋真正的愛」。當然,耀文在此並非否定實際幫助的需要,而是強調「關係需優先於事工」。當我們放下「解決者」的角色,以「同路人」的身份與別人一起禱告,聖靈的工作才真正開始。耀文終於明白,那天對弟兄的建議之所以覺得扎心,正是因為缺少了「與他一同面對迷茫」的謙卑。關顧不是「指導者」的居高臨下,而是「為有需要的人的彼此扶持同行」。當我們把關顧等同於「處理問題」,這已經遠離了基督的心意。
願我們以諾家每一份弟兄姊妹,都在互相關顧的過程中放下為對方「解決問題」的執著,單單帶著「一顆傾聽的心」和「對神的依賴」,學會在關顧中明白自己的有限,讓上帝的恩典彌補我們的不足。因為真正的關顧,從不是「我幫你解決問題」,而是「我們一起仰賴那位能解決問題的主」
願我們一起在這份謙卑的同在路上《與上帝同工,與別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