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言:輿論與疫症(許淑芬牧師)

克服輿論比克服對疫症的恐懼更重要。

過去12天的峰迴路轉,在疫症蔓延的緊急風聲下,把過年該有的喜慶氣氛覆蓋,換來的是恐慌、焦慮、不安。由武漢封關,香港人瘋狂搶購口罩、洗手液,甚至把超巿的米、蔬菜等主食搶購一空;杯麵、罐頭等副食物也幾乎沽清;然後,再度陷入沒完沒了的爭拗,隔離地點的爭議,封不封關的爭議,該不該罷工的爭議,然後把某地與某地比較,某群體與某群體對比,某人與某人評核,再度互相謾罵、批評、指責,當然又是「公說公有理」的老調;其實是反映人內心的空洞、焦慮不安、欠缺量度包容、容易動怒的負能量情緒。

誰定義誰對與錯?當有人聲嘶力竭地說明自己是與不是這樣或那樣,在別人看來還不是在解釋、掩飾嗎?當某人若說不要批評別人,其實背後還不是握著既定的立場,只想把別人的聲音壓下嗎?當把一個個本來感人的故事分享,卻有人硬拉來證明自己或對方是對是錯,還不是令故事黯然失色嗎?筆者省思且感嘆,除了有明文法律規定是合法或犯法外,傳統文化的標準也不斷在變改,人的心若沒有寬廣度,各人執迷自己的觀點,去定義所謂對與錯,結果是家庭被撕裂了,社會也被撕裂了,人與人之間本該有的尊重、信任、共融的關係,也撕裂得體無完膚。由去年六月至今,香港足有8個月陷於傷痛的關係中,仍有人眷戀這些敵對、仇視、對罵的悲哀聲中麼?

歸根結底,人都是朝向著盼望別人理解的方向而行;但距離跟目標尚遠之時,該如何面對別人意見不同而產生種種的輿論壓力呢?成熟者只能好好有條不紊理性論述,古今借鑑情理兼備,再遇反對的,也只能泰然自若之態度忍耐再忍耐、述說再述說。若受不住輿論與批評,克服不了敵對者的苛刻與壓力,容不下分歧與堅定所信,也不可能向眾人展示終極所持守的正確與出路。

克服恐懼感,還原基本步,要對自己所認定的認知與負責,讓時間編寫歷史,讓事實見證真實,讓所信的忍耐等待收成,願上帝明鑒!